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在科创板开板一周年之际,深交所创业板也正式展开了注册制试点。在过去一年中,科创板扮演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领头羊角色,改革后的创业板自然也成为了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创业板的改革意味着什么?创业板和科创板之间又存在着哪些不同?资深律师给出了他们的见解。

 

今年6月,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正式从审核制转变为注册制,这意味着审核体系从原有的证监会行政部门审核,变成由作为市场主体的交易所来审核,并建立了以披露为核心的审核体系。

在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云龙律师看来,这一革新在今年具有特殊意义:“在今年的严峻形势下,这个决策为中小民营企业的解忧纾困,开辟了宽阔的资本市场渠道。”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企业财务和经营合法性方面的要求会有所降低。“在注册制下,对于准备上市的企业来说,除了上市财务标准降低和审核速度加快之外,其实和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变化,还是要按照法律要求协同中介机构做好相关辅导和申报工作,确保能顺利过会和发行。”李云龙律师说。

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当一家企业按照上市法律规范要求可以全面披露相关信息时,才可以说是具备了上市条件。

“审核制下,是以证监会为代表的行政机构‘强迫’企业完成信息披露,而在注册制下,是通过加强中介机构和企业责任,来促使拟上市企业‘自愿’披露相关信息,其本质是一样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需要披露的信息可能现在比过去更多、更广泛,对信息内容精度和深度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李云龙律师说道。

 

科创板VS创业板:互有不同,“科”辅“创”成

尽管名称相近,创业板与科创板还是存在着诸多差异。

“创业板和科创板的核心区别在于定位,即科创板强调科创属性,创业板强调‘三创四新’,” 广东信达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张炯指出。

他指出,当企业有比较突出科创属性,如评判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和复合增长率等方面符合条件的,尤其是尚未盈利的企业,选择科创板的概率就很大,而对于虽有一定科创属性,但在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则更可能倾向于选择创业板。

除此以外,张炯律师说,创业板还接受在模式、业态、行业等方面有创新并且能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企业。因此,在板块接纳范围方面,创业板会更宽泛一些;另外,目前上市主要标准中对盈利的要求也对两个板块进行了差异化的安排。

存在差异的同时,科创板一年多以来的成功也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创板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彻底打开了大门,建立了以市场价值而不是单纯凭利润去看待企业的逻辑,解决了多年以来尚未盈利但是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不能上市的问题,并在审核程序和审核理念上进行了众多的改善甚至创新。”张炯律师说道。

“创业板在科创板的基础上,对操作程序和理念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以期进一步提高审核的效率。从市场的反应来看,注册制下的创业板将获得迅猛发展,将在上市企业数量上将大大超过科创板,同时在板块呈现的行业、业态、模式特性方面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李云龙律师也表示,在去年科创板注册制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把注册制和既有板块的法律体系顺利结合起来,实现“增量和存量改革并重”,这使得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不仅是继科创板之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第二步,更是尤为重要的一步。

“截止今年6月1日,创业板共有819家上市公司,对于这些存量上市公司,如何在注册制的框架下,在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再融资与并购重组、合格投资者及交易规则、退市制度等方面合理设计,顺利过渡到注册制以披露为核心的监管原则,相对于科创板改革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李律师强调。

“在任何领域,存量改革都存在风险,新规则如何适用在老事物上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相信决策层和深交所有能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板改革的成功也会为未来上交所主板和深交所中小板的改革奠定全面的基础。”他补充道。

“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全面注册制的时代。”李律师说。

 

To contact the editorial team, please email ALBEditor@thomsonreuters.com.

Related Articles

探索“北+H”之路 (ZH/EN)

中国内地疫苗公司康乐卫士近日成为第一家展开“北+H”上市实践的企业。法律专家解读了这背后的机遇和挑战。

离岸律所毅柏迎公司业务专家加盟香港、上海办公室(ZH/EN)

离岸律师事务所毅柏近日迎来陈希欣律师加盟,她将担任毅柏上海办事处合伙人,以及香港办事处法律事务经理。

直面“信心危机” (ZH/EN)

今年2月,股票发行注册制在A股市场全面实施,叠加中国放开疫情管控措施,市场原本对A股抱以充沛信心。然而进入8月,市场信心可谓跌至冰点,虽然监管部门接连发布刺激政策,沪深两市成交额却逐渐下探,新股申请量也接近为零。资本市场律师指出,注册制下,监管及市场主体仍处于磨合之中,中介机构面对更高的“看门人”责任,也在加紧做好执业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