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已进入第9天。中国作为与乌俄两国都具有较深刻经贸联系的国家,中国企业也开始感受到这场危机带来的阵痛。
据《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科技巨头已经在危机中“负伤”。如小米不得不取消了原定于2月24日在乌克兰举行的Redmi Note 11手机新品发布。据悉,小米2016年进入乌克兰市场,如今是该国市占率最高的智能手机品牌。OPPO智能手机的市占率在乌克兰则排名第三。
《南华早报》接着指出,中兴和华为在乌克兰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兴曾于2009年在该国展开了3.5G网络建设;华为则于2019年展开了基辅地铁4G网络建设项目。
过去几年,乌克兰一直在推动建设欧洲科技重镇,如今IT产业已成为其在农业、冶金之后的第三大出口板块。中国科技企业进入乌克兰市场,并在此次危机中受到波及,因此并不令人吃惊。
科技企业外,中乌在传统贸易、基础设施层面的合作也较紧密。2013年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访华后中乌贸易交往明显变得频繁;2017年,乌克兰正式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合作伙伴。
刘越律师是嘉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在跨境交易领域有超过16年的执业经验。他告诉ALB,他所接触的客户“主要在乌克兰看粮油类的投资项目和基础设施及配套供应项目”。不过刘律师坦言,受多重原因影响,“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在俄乌两国的投资一直不温不火,比较谨慎”。
根据路透社数据,近年来乌克兰主要向中国出口铁矿石、玉米和葵花籽油,中国则向乌克兰出口机械及消费品。近年有记录的、在乌克兰有运营业务的大型中国企业包括中粮集团、太平洋建设集团、中国港湾建设集团等。
刘越律师告诉ALB,由于局势尚不稳定,相关客户在乌“现有项目都处于暂停状态,目前客户尚未提出法律咨询……目前中国企业最关心的还是安全问题”。
在俄业务也面临风险
另一边,面对欧美国家宣布一系列针对俄罗斯的制裁,中企在俄业务也可能受到影响。
2月21日,滴滴宣布因为“变化的市场情况及其他挑战”,将从3月4日起暂停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业务。此外,小米智能手机在俄罗斯的市占率也排名第二。
《南华早报》指出,一旦华盛顿和布鲁塞尔针对俄罗斯展开新一轮严厉制裁,中国企业的对俄贸易将面临更大挑战,其中就涉及是否能够继续向俄罗斯实体出口微电子及电信设备的问题。
刘越律师指出,由于制裁措施刚公布不久,其后果尚未完全显现。在他看来,备受关注的俄罗斯部分银行被排除在SWIFT系统外事件,确实可能引发较大影响,但“实际影响仍待观察”。
不过,自2014年以来,俄乌间一直摩擦不断,在不稳定局势下为中国企业在两地的交易提供咨询,实际上已经是相关律师熟悉的工作内容。“在这一块,律师的主要工作是提示风险,”刘律师告诉ALB,“协助客户基于项目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风险的大小和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寻找可能的避险措施,比如设计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风险的交易架构、购买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