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天,中国北方躲不过去的关键词似乎是“沙尘”。就在人们惊诧于3月中旬来袭的一场“近十年最强沙尘暴”时,进入3月下旬,微型尘暴仍旧不断发生,PM10浓度爆表似乎已成常态。沙尘的袭击范围甚至一度超越中国,从蒙古到韩国、日本,一众东北亚国家都成为了污染天气的受害者,这也引发了公众对环保和低碳减排议题的热议。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其中的重点任务之一。国务院不久前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
而金融将在这一社会及经济趋势中扮演重要角色。近日,央行召开全国24家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时强调,金融系统需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
谈金融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清华律师指出, “通过金融创新,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有利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节能减排融资渠道,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可以说,绿色金融“能够有效地将资金引入节能减排领域,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监管新标准
王清华律师告诉ALB,由于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性,“目前金融创新助力环保主要体现在发行与碳中和有关的各类金融产品,用于支持绿色产业、碳减排产业的发展”。数据支持了王律师的观察:开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碳中和债的发行热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3月27日,已发行和正在发行中的碳中和债券共36只,发行金额超600亿元人民币。
而未来,伴随《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施行,相关产品预期会更加丰富,“还会引入碳交易市场方面的融资,产生碳回购、碳期货等创新金融产品”,她说。
作为“试水”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近期颇为热门的碳中和债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监管发展提供了探索空间。王律师指出,目前看来,“碳中和债券的特殊性主要有四点:募集资金用途、项目评估认证、信息披露、募集资金管理”。
王律师说,虽然不少碳中和债券已上市交易,但交易所对于这类债券的监管规定还略显空白,相关债券目前主要依靠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进行自我规制,而这些规制未来可能会为监管发展指明方向。
例如在募集资金用途方面,她指出,“已在交易所发行的碳中和债多集中在清洁能源、清洁交通领域”——例如三峡集团募资用于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京投公司募资用于北京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等。而根据交易商协会规定,相关债券募集资金未来还可用于“可持续建筑、工业低碳改造等绿色项目的建设、运营、收购及偿还绿色项目的有息债务”,且聚焦于低碳减排领域。
而在项目评估认证方面,虽然交易商协会建议发行人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评估认证报告,但目前该建议还未真正落到实处。王律师发现,已发行债券中,只有部分在募集说明书中详细披露了第三方出具的意见,大部分还未进行发行前的独立评估认证。
在信息披露方面,王律师告诉ALB,各碳中和债的发行企业目前做得较好,都在发债时承诺在债券存续期内定期披露募集资金使用具体领域及其产生的环境效益等。不过在此领域,交易商协会依旧有更高标准,要求企业未来披露测算方法和减排效益;鼓励企业扩大披露范围,包括在认可网站披露企业整体的碳减排计划、碳中和路线图以及减碳手段和监督机制等内容;并实现每年两次的定期披露。
最后,在募集资金管理方面,此类债券的要求也显然更为严格。王律师指出,根据交易商协会规定,“发行人应设立资金监管账户,由资金监管机构对募集资金的到账、存储和划付实施管理,并严格按照发行文件中所约定的用途使用”。
律所加紧布局
王律师指出,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她引据《证券日报》相关数据: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未来大致需要的资金在100万亿元至140万亿元,每年资金需求约为3万亿元以上,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以上。
更为迫切的需求和更为严格的监管显然为中介机构提供了更多机会。针对绿色金融板块,王清华律师对于律所日后的发展持积极态度,她认为:“以碳中和为主的金融产品以及围绕碳交易和碳中和相关的其他投融资活动将会增加更多的法律服务机会。”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对接过程中,围绕碳交易的标的本身也将会产生碳回购、碳期货等一系列金融产品。”王律师补充道,“这甚至还会形成更多的股权投资和并购的机会。”
谈及未来在资本市场的布局,“碳中和的实现需要资本市场提供融资支持。随着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资本市场将会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碳捕捉技术。”
王律师预测,“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行业为重点的企业将加快上市节奏”,而这些都将为律所提供新的业务机会。
To contact the editorial team, please email ALBEditor@thomsonreuters.com